导航
首页范文作文简历试题字典词典成语近义反义笔顺谜语造句名言短信五笔歇后语更多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之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2016-04-25 15:13 互联网

范文一: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们已经跨入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回首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犹如壮丽的日出,照耀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进程。瞻望新世纪,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迅速进步的发展趋势,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我们党和人民的三大历史任务,要不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一个关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

一面久经考验的旗帜: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不可动摇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80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胜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振兴中华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党和全国人民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我们党80年奋斗取得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党和党的事业历经艰难曲折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根本保证。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的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历史的必然,实践的选择。这首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把严格的科学性与高度的革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哲理,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辩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实践价值。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许多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尽管社会主义运动在取得震撼世界的伟大胜利之后,20世纪80年代末遭遇了严重挫折,苏东剧变后,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理论家滥言马克思主义“死亡”了。但是,客观地公正地分析这一社会现象,人们得出的是相反的结论。苏东剧变恰恰是因为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它从反面说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就要遭受挫折。

上世纪下半叶,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国内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管理行为得到认可。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积极对资本主义进行修补的结果。正如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所坦白的:《资本论》把资本主义描绘得千疮百孔,我们正是按照《资本论》的描绘来修补资本主义这条船,才使它没有沉没,照样在航行。但不论航行多久,最终是要沉没的。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管各种学说、理论、主义多么纷纭繁杂,但没有一种理论能与马克思主义相抗衡,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对改变世界面貌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断遭受各种诽谤、攻击、歪曲、谩骂,但马克思主义真理如燧石一样,越敲击越放出耀眼的光芒。就连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座不可逾越的思想高峰”。

中国人民从近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摆脱苦难、建设强国之根本,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为了寻求强国富民之道,从19世纪开始,我们也曾多次多方面向西方学习,但得到的结果是“先生”侵略学生,我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实践结合之后,中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证明,没有毛泽东同志,没有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的毛泽东思想,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将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我们党80年艰苦卓绝奋斗的历史揭示了一个真理:什么时候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结合好了,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就胜利;什么时候理论脱离了实际,我们的事业就要走弯路。

一个重大的课题:坚定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使我们国家出现了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出现了经济成份、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就业方式、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出现了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这使一些人对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疑问。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疑问之一:在多种所有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情况下,还应不应该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没有一个社会是单一所有制的社会,但这并没有妨碍任何社会都有一种思想处于统治地位。而一个社会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取决于社会形态的性质和处于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关系。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我国当前虽然存在多种所有制,但社会形态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政权的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作为这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所有制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既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表现,同时也赋予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的新任务。社会变化越是丰富深刻多样,人们的思想越是活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越要巩固和加强。否则,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走向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疑问之二: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束缚发展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人的个性自由?

马克思主义从来尊重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强调共产主义是“个人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并把“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价值目标。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自由,是与纪律相统一的自由,不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它所强调的个性,是与集体性相和谐的个性,不是极端个人主义宣扬的那种自私的个性;它所崇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不但不会压抑个人的创造性,而且会激励和鼓舞每个人在为国家的利益,为美好的理想锐意进取中丰富和完美个性。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但不会束缚人的个性,反而有利于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个性丰富完美的社会主义新人。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从社会制度和经济活动方式上为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自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普遍增强,一代个性丰富完美的社会主义新人正在成长。

疑问之三: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妨碍发展民主?

马克思主义是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追求人民民主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民主,从来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思想、一定国家的制度相联系;它强调的是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科学揭示了民主建设的规律,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为我们的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它要求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要有自由,又要有纪律;既要有个人心情舒畅,又要有统一意志;既要有利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又要有利于造成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一种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科学有序的民主观,是有利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民主观。相反,不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决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民主,因为那样的民主,只能使我们的社会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化为乌有。

疑问之四: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影响“双百”方针的贯彻?

“双百”方针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目的是促进和繁荣我国科学、文化、艺术事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有利于坚持正确导向,也为各种文化艺术、学说思想提供研究、表达和创造的广阔空间。因为这种指导所要求的,不是万家墨面,而是百花齐放;不是万马齐喑,而是百家争鸣。担心妨碍贯彻“双百”方针的人,混淆了“指导地位”和“百家”、“百花”的层次。我们所说的“指导地位”是指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我们所说的“百家”、“百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各种具体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学说、流派。这些学说、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批评,争奇斗艳,互比高低,可以促进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但是,“百家”、“百花”无论怎样“鸣”和“放”,都不应该与国家意识形态相抵触。相反,“鸣”“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疑问之五: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阻碍对其它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吸收借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发展的科学理论,它不是真理的终结,而只是为我们开辟了认识真理的正确道路。它具有扎根实践,博采众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批判地吸取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合理内核、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解剖资本主义经济的方法,并从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了思想精髓。一个半世纪以来,它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不断地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永葆勃勃生机,不断开辟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这一品格,使它既能广纳百川,又能坚持和发扬自己鲜明的特色。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不会阻断对其它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反而会使我们以更加科学的态度辨真伪、识正谬,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眼界更加开阔,气魄更加宏大,更有利于创造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一项光荣神圣的使命:全党都要把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根本上说,必须始终做到两条: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对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定不能丢,永远不能丢,丢了就失去党魂,就丧失根本。但这绝不是要我们死抱着马克思主义的片言只语或个别结论不放。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坚持用它来分析和研究今天的实践。死抱的结果,只能是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认为,世上没有不死之物。

只有那些能够在死亡中不断新生的东西才是不朽的;只有那种勇于变革自身、不断创新的事物,才有长久的生命。创新的基础是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前提;继承有赖于创新,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坚持不等于照搬固守,照搬固守的结果只能是丢光弃尽。只有创新,只有发展,才有真正的继承,真正的坚持,也才能继承过来,坚持下去。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所以能永葆青春、蓬勃发展,就在于创新是这一理论本质内在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对进步人类的贡献,不仅在于它深刻地正确地反映和表现了时代,更重要的在于它推动着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引导着时代不断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要不在于它对某个具体问题做出的结论和答案,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推动思想解放和开拓未来世界的创新精神。

《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之后,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就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现在,《共产党宣言》发表离我们已有6个25年还多, 我国工人阶级掌握政权有了51年多的历史,世界正在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迈进,如果马克思、恩格斯健在,他们又会创造出多少新的理论啊!

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它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在中国,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善于紧密结合现实斗争的需要,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是理论创新的典范。没有这种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巩固和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着眼于我们党和人民面对的三大历史任务,着眼于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的实践,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创新。它科学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解决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战斗性和创造力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新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必须高举的旗帜。这面旗帜,指引我们走过了艰辛而辉煌。

范文二: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看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之一。生产力觉得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关系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关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问题,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掌握。第一,必须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角度阐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说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必要性问题;第二,必须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作用的发挥的两个层次(即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来把握这个问题,这实际是要说明的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第三,必须把这一理论运用于分析我国的实际,阐明在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使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结论就是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改革的理论依据。

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须要发生调整和变革。

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根本目的就是要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的实现,为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是检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惟一标准。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进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充分说明,正是通过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现阶段通过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极端重要性。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实现的。

第一,经济体制是同经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等。经济制度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体制,则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形式、运行方式及其体系,包括经济组织和管理的形式、制度、方法和经济运行机制等。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及具体国情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又可以实行具有共性的经济体制。

第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首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出发点,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其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调整,选择和建立同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的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最后,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建立和健全适合生产力发展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济体制,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①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并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人们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

其次,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这样就把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本质统一起来,突出了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这种表述和观点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挥。

最后,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对于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的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使先进生产力得到发展。

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含义以及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

首先,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含义是指: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其次,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问题。第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最基本的途径。第二、必须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

第三,正确处理发展先进生产力与现存的一些落后生产力的关系。第四,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打开通途。我们要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指引下,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首先,党不仅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而且更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与运行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生产力的性质和程度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程度;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是我们党所做出的完全正确的决策。

其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奋斗的基本目标,党必须始终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因为:第一,是要与这样的生产力保持直接的紧密的联系,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是要拥有、控制和掌握先进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即生产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的社会配置权和生产要素的科学结合方式。用先进的生产力来为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为巩固和发展自己执政党地位服务。第三,是要走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前面,把不断追赶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作自己的努力目标。

最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进行变革、改革或调整,为先进生产力更大更快的发展开辟空间,创造条件。《讲话》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讲话》强调,全党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

分享: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