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范文作文简历试题字典词典成语近义反义笔顺谜语造句名言短信五笔歇后语更多

关于元宵节的调查报告范文两篇

2017-02-08 10:07 互联网

关于元宵节的调查报告范文一

一、问题的提出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现如今,吃元宵、舞龙、赏花灯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习惯,而对于元宵节,我对它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我对元宵节的知识做了一次研究报告。

二、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了解元宵节的起源。

2. 阅读相关的书籍,搜集有关元宵节历史的资料。

3. 上网浏览有关元宵节习俗的资料。

4. 上网浏览有关于元宵节传说的资料。

5. 上网浏览,了解元宵节的地位。

6. 实践,探访有关元宵花灯的知识。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相关资料 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有了。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书籍 历史 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后到宋朝、明朝,元宵节赏灯更是丰富多彩,直到清朝, 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灯火璀璨、歌舞生平。一直延续至今。
上网浏览 习俗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各个地区过节的风俗也不同,大致可分为张灯结彩、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吃元宵、走百病、偷菜节等。
上网浏览 传说 民间自古流传着许多关于元宵节的传说,其中,汉文帝纪念平吕、元宵姑娘、袁世凯与元宵、破镜重圆、皮影相思最为著名,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读。
上网浏览 地位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大节日,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几乎每一个地区的人们都要来庆祝这个日子,从赏花灯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可以看出元宵节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多么的深厚。
实践 花灯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因此,花灯也成为元宵节的必要庆祝工具。赏花灯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元宵赏灯诗、元宵话灯联和元宵猜灯谜,吸引了许多的游客。
#p#分页标题#e#

四、结论

1、元宵节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节日,已经达到了举国欢庆的盛况。

2、元宵节历史悠久,且意义深远,起源于汉朝,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

3、从古至今,由元宵节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也不少,如宋朝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等等。

关于元宵节的调查报告(详细版)

镇位于XX市以东40公里河北著名湿地——东淀中游北岸,属XX市管辖。它始建于春秋末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明清时期鼎盛一时,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其间衍生出胜芳花灯、传统花会、说唱艺术、渔歌夯号等文化瑰宝,其中胜芳的灯会规模宏大、特色鲜明、久负盛名。20**年,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胜芳灯会起源

胜芳花灯源流古久,据明代地方志记载,胜芳灯会明朝中叶就已流行。灯会至清朝中、后期气势已盛,规模颇大,闻名华北。胜芳灯会是一个庞大的独立发展系统,由元宵灯会、“琉璃佛”冰灯和盂兰盆会三部分组成。其中,以胜芳元宵灯会最负盛名。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胜芳元宵灯会的会演形式,最早是在街心老爷庙前中心广场搭起一座高二米,面积六十平方米左右的灯台,俗称“鳌山”。灯台上吊满数百种精选出来的各式自制花灯。胜芳元宵灯会历时五天,自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八结束。胜芳灯会期间,白天七十多道古老民间花会踩街巡演,戏院书馆、酒肆茶楼等全天候义演。入夜,百姓云集鳌山周围观灯听唱,鳌山上民间艺人轮流表演,喧哗沸腾。

元宵冰灯诞生于镇河南苇荡间高地渔民聚居区,由胜芳南音乐会主办。佳节将至,渔民自东淀采来大块冰凌,运至早已搭好的宏大苇棚内,能工巧匠昼夜不息,各显绝技,精心雕刻成一百多尊神佛像。因节气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元宵冰灯会只在打春晚的年份进行。

盂兰盆会又称“中元”灯会,起源于佛教,兴于民间。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晚上,渔民祭鬼放“河灯”。99只舴艋小船在河内一字排开,每船乘三人,一人持篙,二人放灯。“灯手”由油浸色纸作底盘,上面用粉色纸做成一尺大小荷花灯,燃蜡后,一个一个次序放入水中,供两岸拥挤民众观赏。

二、胜芳花灯的种类

胜芳花灯始形成于明朝中叶,繁盛于清代,鼎盛于清末民初,超过千种,不仅品种数量全国罕见,并且具有明显地域的形态,独特的制作工艺。

(一)胜芳花灯的轧制工艺

胜芳灯笼的轧制工艺既和苏杭灯笼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区别。苏杭灯笼质料以竹木、绸绢、宣纸为主,而胜芳则以竹篾、苇篾、彩纸、玻璃纸为主。还有一种是北方独有的秫秸杆灯笼,从选料、设计到制作,不用一丝金属,纯手工扎制,异常考究。花灯样式总分有龙凤狮虎鸡羊鱼虾等动物灯,有神佛仕女童男武士等人物灯,有花草树木黍稷蔬果等植物灯,有宫殿亭台楼阁轩榭等建筑灯,有各式传统吉祥器物灯等等,均以骨架简练、造型逼真著称于世。现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灯会期间展挂的花灯更多逾千种,规模或大或小,大者长有数十米,造型奇特;小者则不盈10厘米,精巧别致。

胜芳花灯制作还有很多特殊技法,如取一棵1mm*3mm细竹料,双手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力道,靠一支蜡烛烘烤成型,随心所欲,不拧不折,全凭手感;烤型后不经绑扎成骨架,外行人是看不出门道的。

(二)胜芳花灯的品种

#p#分页标题#e#

胜芳花灯是在胜芳独特的生产、生活、民俗及地域环境中独立诞生、发展和传承下来的。胜芳人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田里长的、夜里梦的,都能扎出来”。胜芳的主要传统灯品有:鸭子灯、鸭子驮楼、鸭子驮笙、鸭子卧篮;鱼灯、虾灯、蟹灯;小车灯、羊羔灯、狮子狗灯、八戒灯;荷花灯、西瓜灯、蝈蝈白菜灯、蝎子葫芦灯;龙凤灯、麒麟灯、十二生肖灯;宫灯、走马灯、什锦灯;亭台楼阁灯;神佛灯、传说人物灯。以下介绍几种特色胜芳花灯:

1、猪八戒灯,小者仅用一根一米长的芦苞即可做成。虽只有拳头般大小,但用手一轻拉低绳,猪嘴巴和耳朵便随拉动频率有节奏的张合和摆动。大型的猪八戒灯则可制成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猪脸。其形象美在丑中,乐在动中,令人观后发笑。

2、金鱼灯,不但体型可大可小,而且制作工艺别具特色。头、腹、尾分别扎糊,用金属弹簧组合在一起,鱼头、鱼尾可以上下左右摆动,眼睛用棕色玻璃做成,两根金属线做成的鱼须随着鱼头的摆动忽长忽短,生动无比。

3、鸭子灯,是胜芳花灯中的精品,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制作方法不一、形态不一。其中,最负盛名的鸭子驼楼灯,不但做工精细考究,而且形体美丽,一只活灵活现的鸭子背上驼着个古式阁楼,楼阁的高矮与鸭子大小成正比。一般阁楼高度可达40-50厘米,其造型古色古香、绘画精美,楼顶的四个挑角,垂吊着四个小巧玲珑的金属铃铛。

4、蟹灯和虾灯,由于这两种动物本身结构复杂,所以在制作中的扎腰、裱糊、绘画等工序,难度较高,别具一格。蟹灯的结构形体,是一对大钳爪相对朝上,四对小爪曲展在腹部两侧,腹中燃蜡,两面透光,呈墨绿色;虾灯是以虾的爬卧式,形体结构分头、腰、尾三部分结扎,然后组合成虾形,腹中燃蜡,呈淡黄色或淡青色。

5、小车灯和羊羔灯,是专供儿童玩耍的花灯。小车灯的制作简单,只在长方形木架底盘下安装三只木质轱辘(前一只、后两只),上面扎糊成蓝色古式小轿车形体,车中心燃蜡,前模木上栓一根长绳,即可供儿童在街上拉车玩耍。羊羔灯底部结构与小车灯结构基本相同,上面扎糊成羊的体型,用细纸条粘好剪成羊毛状,呈纯白色,在羊颈上用红色纸条或红色缎带做一脖套,烘托佳节吉祥气氛。有的艺人把两者组合在一起,制成羊羔拉小车灯,更是新颖别致。

(三)胜芳花灯的发展历程

胜芳花灯制作历史大致有两个节点三个阶段:第一节点,20世纪20年代;第二节点,20世纪80年代。

第一阶段:骨架制作选材纯天然植物材料,如芦苇、竹篾、木条、秫秸杆;饰面材料以绸绢、宣纸、毛头纸为主;绑扎用青麻蘸浆糊;造型小巧精致;题材多以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吉祥图案为主。

第二阶段:骨架制作选材逐渐过渡到以金属丝为主;饰面材料开始使用玻璃纸、白粉连纸、皱纹纸;绑扎用细金属丝、纸捻或白线蘸浆糊;造型由小到大过渡;题材增加了许多现代元素。

第三阶段:骨架以金属丝和轻钢结构为主;饰面材料以化纤面料为主;结构点开始使用金属焊、塑料焊;造型超大,题材广泛;借助现代声光动形色手段,形成大型现代灯会特点。

三、胜芳灯会的形式

(一)元宵灯会

1.胜芳的逛灯习俗

中国的灯文化历史久远,中国灯彩史源远流长,历朝历代咏灯名句浩如烟海,描写元宵灯会胜景、世俗百态的文字多如牛毛。这些名句名篇中着力描述上元夜人们如何看灯、观灯、赏灯,而胜芳人参加元宵灯会叫逛灯,这是很特别的。

胜芳人所说的逛灯有三层意思,一是普通意义的观灯、赏灯;二是自己提灯上街供别人观赏;三是利用灯节这一特殊时段逛街时兼参与一些其他的活动,如猜灯谜、看表演、购物等。

一个人上街逛灯是很少见的,大多数情形是合家老小逛灯,年轻情侣逛灯,亲朋好友逛灯,陪远道宾朋逛灯。

胜芳传统元宵灯会一般为三天,三天逛灯,意义各有不同。胜芳人有个说法,(正月)十四的灯,叫神灯;十五的灯,叫鬼灯;十六的灯,叫人灯。#p#分页标题#e#

(1)正月十四这一天,每个家庭都是很忙碌的。一大早女人就要开始张罗蒸玩意儿(面点),这些玩意儿种类很多,最基本的造型有瓜果梨桃,刺猬,金鱼鲤鱼,佛手,钱龙。当然这也是展示厨艺的绝好机会,手艺好的能蒸出十二生肖等,五花八门。最先出锅的上供,每家供奉的神祗不一定相同,有敬佛祖的,有敬灯神的,有敬菩萨的,有敬家仙的,有敬天地君亲师的……男人一般带小孩玩耍,抖嗡(玩空竹)、放鞭炮、玩花灯、玩风车……

午饭后收拾利落,一家人上街看花会,胜芳花会号称72道,有乡艺总会统一组织,协调管理。每年花会摆会都有固定的路线,有等着花会看的,有追着花会看的,有一家同行的,有朋友结伴的,人们呼妻唤儿,呼兄喊弟,人山人海。

下午要有一顿像样的节日饭,吃饭前先给神位上香。饭后女人们仍要忙碌一番,十五的饺子馅必须在十四备好,因为十五不许动刀。

十四晚上的议题只有一个-----上街逛灯。

胜芳古镇区面积不是很大,一条中心河蜿蜒穿过,河上自西向东顺时针方向有四座桥,俗称西桥、北桥、东桥、新桥。中山街是东桥、西桥之间的一段东西走向的街道,街道并不宽,长度仅为380米,但却是胜芳历史上最繁华的街道,自然成为胜芳灯会的主展区。

十四傍晚,华灯初上,店铺前的门头灯被一一燃起。大的商铺将各种什锦灯一直挂到街对面,这是胜芳最早的过街灯。胜芳的商铺叫门脸儿,哪家的花灯受好评,哪家主人脸上自然有光。竞灯的风气促进了胜芳制灯业的繁荣。

团圆饭后,人们扶老携幼、相夫携子走出家门,走街串巷,人流涌动,渐渐向中山街汇集。孩子们手里拿着各式手提灯,或拉着小车灯,边走边玩;大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着,“别烘了!”在胜芳,“烘”是烧着的意思。顽皮的孩子会唱着他们的顺口溜,“猪八戒,一点就灭;鸭子灯,一点就烘;小羊羔,一点就烧……”。中山街上,人头攒动,万灯流动,喧嚣鼎沸,好不热闹。孩子是最快乐的,孩子也是最闹的,尤其是半大小子(土语,对少年的称呼),不时搞个恶作剧,点燃个小鞭炮,看到旁人的惊吓,听到大人的嘻骂,他们是无所谓的。成年人打着灯也是有的,他的灯肯定出奇,不时引来众人驻足围观。面对大家的赞誉,他会说,“玩儿个乐儿。”正月十四的夜,无论住户人家,还是商铺门店,所有灯都不能灭,必须通宵达旦,这种习俗在胜芳延续至今。

因为十四这一天,胜芳人所有的活动都与敬神娱众有关,包括上供、出会、逛灯,民间信仰认为这些神是知道的,所以十四的灯叫神灯。

(2)正月十五这一天,早饭是必须包饺子的,胜芳有“早初一,晚十五”之说,十五上午相对轻松。第一锅煮的饺子是素馅的,首先将头三碗摆上供桌,烧香磕头。而后一家人团坐,或按老幼顺序开始吃饭。饭后大户人家男丁要去祠堂上供,祭拜先人。

正月十五三件事,吃元宵,看花会,逛花灯。正月十五闹元宵,主角永远是孩子。在孩子眼里,元宵节较比春节有意思的多。对春节的期盼,就是吃饺子,放鞭炮,添新衣服,收压岁钱;对元宵节的期盼,增加了许多内容,吃元宵,看花会,玩花灯。

胜芳人玩花灯,开始在尚没有记忆的孩提时。姑娘出嫁后,第一个灯节前,娘家人就要给婆家送鸭子灯,谐音“押子”,祈盼早生贵子。孩子出生后,姥姥家照例年年送灯,这里面有许多吉利话,包含着对孩子的祝福。孩子稍大后,爷爷奶奶,姑姨娘舅,在正月里也会给孩子买灯,送个玩物,哄个开心。大孩子或成年人玩灯,那就是自己做灯了,说明他对灯彩艺术情有独钟。玩灯、做灯、竞灯,形成风气,经久不衰。

正月十五的夜晚,大街小巷满是穿梭的人群,有逛灯的胜芳人,有十里八乡的看灯人,也有慕名而来的远方客人。#p#分页标题#e#

因为十五这一天,胜芳人拜先人,看花会逛花灯,主要是家族式的,民间信仰认为先人是有灵的,所以十五的灯叫鬼灯。

(3)正月十六这一天,是出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一大早,娘家人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折供(将供桌上的供品收起),准备女儿回门。“看了娘家供,死公公”,没有人愿意犯忌的。娘家总会派小辈到婆家接姑太太(对出阁女儿的尊称),这是对两家的尊重。“姑爷外甥子官儿”,姑爷在丈人家备受款待。

正月十六,最幸福的当属女人。在封建社会,大家闺秀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平时出门坐小轿,挂轿帘,与社会难得接触。十六这一天则不同了,大户家的女人被允许出门,上街看会购物,四处游玩,她们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晚上的走百病了。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驱病除灾。又称“走桥”。直到夜半,始归。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2.“走百病”的传说

胜芳的“走百病”习俗,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

有好水的地方环境优美,百姓富庶。然而一旦闹起水患来,也会给百姓造成灾难!水乡胜芳就有一个和水患有关的故事,衍生了一个习俗——走百病。

有一年,大清河发大水,千里堤、中亭堤四下决了口,周围遭难的群众都来胜芳避难。可没想到,没等水退下,就来了一场瘟疫。没有几天,胜芳十个人中就有八个人捂着肚子哼哼。重的,熬不过两次鸡叫;轻的,也疼得满地打滚。那时缺医少药,死的人越来越多。

正在这当口,忽然有一天,镇子东桥头上竖起一竿药幡来。那幡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医”字,下面站着一老一少。老的是位妇人,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少的是位童子,天真活泼,伶俐可爱。众人一看来了救星,急忙围了上去。但见老妇人诊脉、抓药,十分快当。童子捣药更是麻利。再说那药,人们拿回去一吃,轻的立时疼痛全解;重的不消半个时辰,也能下炕走路。嘿,神啦!而且这药分文不取,白送。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人们都赶到桥头求医来了。没有几天,镇上的病人全好了。

众人一看,这不是华佗再世,也是神仙下凡呀。于是,大伙凑了钱,抬着香案、礼品,都奔着桥头来了,为的是酬谢这两位救星。可是人们到这一看,一老一小不见了,只见一缕青烟直向天上飘去。随着那缕青烟,一片药雨从空中慢慢飘洒下来,落入中亭河里。从此以后,大清河无论怎么泛滥,胜芳再也没闹过瘟疫。

后来,人们传说那一老一少,女的是嫦娥变化的,童子是月宫里的那只玉兔。人们还说,月亮里玉兔捣药的架式和当初那童子捣药的姿势一模一样的。

打那以后,每逢正月十六的晚上,胜芳男女老少,都要走出家门,顶着圆圆的月亮,到东桥头上站一站,摸一摸桥头的栏杆、柱子。传说这样可以消除百病,身体安康。胜芳人就有了“走百病”的习俗。

因为十六这一天,几乎所有胜芳人都融入到灯会中,过四桥,走百病,所以十六的灯叫人灯。

胜芳最初是水乡,水乡村落大都择高地而建,故建筑密度大,街道较窄。胜芳因水而生,因水而富,因水而名,人烟稠密,市井繁华。每逢元宵佳节,士农工商,摩肩接踵,人如海,灯如潮,万人空巷,万人万盏灯,在没有电灯的农耕时代,可以想象胜芳的元宵夜是何等胜景。#p#分页标题#e#

3.鳌山灯的传说

鳌山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海中高山。据《列子-汤问》:渤海之东有大壑,其下无底,中有五山,常随波上下漂流,天帝令十五巨鳌举首戴之,五山才兀持不动。宋代元宵灯节,京城、州府普遍以这一传说立意,设计大型鳌山灯组,其构思既与传说关联又有变通,其造型通常为一只或数只巨鳌背负山峦,山上荟萃千百盏华灯,山石、树木齐备,点缀以佛、仙、神的雕塑、绘画。山上可容乐工伶宫奏乐,山前设有大露台,供歌舞演出或工艺品展示。鳌山灯气势恢宏,体量巨大,叠翠堆金,浮光耀影,常为灯会压卷之作,寓“江山永固,长治久安”之意。鳌山灯始从皇宫到州县,逐渐散入民间。

(二)“琉璃佛”冰灯

“琉璃佛”,即指胜芳的冰灯大会。由胜芳南音乐会主办。由于气候节律的关系,琉璃佛会不能每年举办。举办的首要条件是气温,白天最高气温不能超过2°c,日平均气温应在零下6°c左右。这样的气温只有在公历的1、2月份才能出现。而胜芳的“琉璃佛”举办日期是灯节前后,立春节气按公历算是每年的2月4日或5日,农历最早的是腊月十五,最晚的是正月十五,所以必须找一个正月十二以后立春的年头举办才能成功。

1、“琉璃佛”的阵容排列

中间三尊大佛,高约2.4米,宽约1.6米至2米,厚0.7米。从左至右分别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祖、药师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分列左右,再往两侧还有十八罗汉,总共23尊。佛像下的台基,佛前五供,供桌均用冰块砌成。

2、“琉璃佛”的制作过程

首先选用透明晶亮,无杂质,厚度在0.7米以上的上好冰块。用最大最好的制作中间的五尊佛像,差一点的或小一点的制作十八罗汉,再差一点的制作台基和供桌。首先进行粗加工,用简单工具剔凿出佛像轮廓,再用热毛巾焐出面部的耳、鼻、口、眼和身上的衣袖、手足,还有手中托拿的特定物品。例如,阿弥陀佛手托莲花,药师佛手托宝塔……,十八罗汉中有一位手持拐杖的,那条拐杖是用一棵小树多次沾水结冰冻结而成。所有的佛像均在后背剔凿一个宽0.2米、深0.2米、高0.4米的矩形方洞,展出时每洞放一支点燃的蜡烛,非常美观。这种技法与现在的冰雕艺术基本相似。

3、“琉璃佛”的展出活动

展期内由南音乐会在大棚吹奏乐曲,有时也请僧人或居士诵经。参观者有的烧香磕头,求财问医,还有人捐钱布施,以求消灾积德。距今最近的一次“琉璃佛”灯会,是1936年,负责制作冰像的是胡永顺师傅,他的孙子胡德明,是现今胜芳南音乐会的负责人。

(三)盂兰盆会

胜芳的七月十五日称盂兰盆会(源于佛教),也称中元节(源于道教),俗称“鬼节”。人们认为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过去人们要在十五这天举行各种仪式超度亡灵,如拜忏、放“焰口”、放河灯等。放河灯的目的,就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为其“往生西方”引路。

在胜芳坊间,还流传着一个有浓郁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少女玉兰与一俊秀书生辛生,相约于七月十五日晚桥头相会,玉兰久等辛生不至。忽然水面有人影晃动,以为是辛生不慎落水身亡,遂投水殉情。辛生来到桥头见心爱的人尸体浮在水面,痛不欲生,也投水自尽。不久,人们发现玉兰辛生跳水殉情的地方,长出两朵盛开的并蒂莲。民众深为感动,便自发地组织了玉兰灯会,每年七月十五晚上在河内放荷花灯,以示纪念。

胜芳这天的祭祀活动,除了寺庙里按照佛家的佛事活动以外,胜芳人在镇内的中心河道里放荷花灯。这天晚上,由九十只小船,在河内排成一字形。每只船上乘有三人,一人持篙撑船,二人放灯。船队前边有两对大对槽船并排,船上搭起荷花棚,四周全部挂上灯笼,插上柳枝,棚内中央供上玉兰和辛生的灵牌,并伴以乐曲演奏,这是首船。船队自镇中心河东河口“三道河嘴”启程,顺河往西行,船与船之间拉开的距离约有三十米左右,船上放灯人,将事先做好的荷花灯(底面绿色烫蜡,上面为粉色荷花直径约一尺左右)点燃蜡烛后一个接一个的往水中放,供两岸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观赏。船队要经过镇中心五座桥梁,然后由西河口转南,再顺新河(镇村南新挖的河道)返回东河口三道河嘴启程处。全程约有15华里之遥,漂浮在河道上的荷花灯,似一条彩龙。岸上围观的群众把同样的荷花灯,粘在活生生的螃蟹上,让螃蟹自由横行在街道上。如此水陆相映成趣,可谓水中漫游彩龙,街上螃蟹托灯,奇观美景,情趣横生。#p#分页标题#e#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破除一切迷信活动,盂兰盆会也一度中断。文革结束后,各类传统的民俗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兴,但人们仍然不敢贸然恢复这个曾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灯会。二十世纪80年代,在收获玉米的季节里,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于七月十四、十五晚上用放河灯的方式来庆祝庄稼丰收,盂兰盆会又得以恢复和传承。

盂兰盆会放荷花灯在胜芳流传了千年,每年都吸引了近万名群众前来观看。如今放荷花灯的场地已经改为胜芳中亭河崔庄子段。

四、胜芳灯会中的习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灯不同”,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社会动荡,都未能阻止胜芳元宵灯会的前行。明清时期,除朝廷国丧禁灯外,一年一度的胜芳元宵灯会从未间断过。民国时期胜芳也几经战乱,硝烟散尽后,可灯会照例进行。只不过政治形势在变,社会环境在变,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变,胜芳灯会的灯演形式随之也在变。变中有不变,千年不变的是胜芳灯会文化中的民风民俗。

买灯:每逢正月初六至灯节,胜芳有较大的花灯集市,姥姥家给外甥买灯,长辈给小辈买灯,图个吉利,凑个热闹。

送灯:灯节前娘家派小辈给婆家送灯,婆家一般要给喜钱。

逛灯:胜芳元宵灯会传统一般三天,十四神灯,十五鬼灯,十六人灯,尤其正月十六,所有人都要逛灯(人手一灯),钻灯(穿过过街灯),过四桥(古镇内东桥、西桥、新桥、北桥),走百病。传说保祛病驱魔,四季平安。

1、“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既反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反映人们对灯节的期盼。

2、“头年鸭,二年瓜,三年小车拉” 姑娘出嫁头一年,正月十三晚上娘家人给已出嫁的女儿送去一盏鸭子灯,正月十五晚上逛灯回来后将其压在床下,取其“压子”之意,祈盼早生贵子。若来年得子,送瓜灯,意即瓜熟蒂落,心想事成。第三年送小车灯,一是孩子的玩物,二是金银满车的祝愿。

3、“头年鸭,二年鱼,三年小车拉回去” 鱼灯是胜芳花灯最具特色产品,鱼配莲,意即连年有余。

五、胜芳灯会的历史沿革

胜芳灯会无明显断代,不同时代灯会形式不断演变,甚至在文革期间,屡禁不衰,加入“革命”的元素,得以生存。

1.民国时期的胜芳灯会

元宵节,自古就有“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的说法,这种理念深深植入胜芳人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民国时期的胜芳,几经战火,几经动荡,曾几时社会变革,曾几时物是人非,而胜芳的人文习俗却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如果说有些许变化,那也是形势使然,顺势而变。二十世纪80年代初走访胜芳多位老人,他们能清晰记得,在他们的记忆中,胜芳元宵灯节几无中断。

民国初年,那正是胜芳市井繁华,享誉四方的年代。当时胜芳水运发达,与天津的经贸往来异常活跃。凡是天津早市能买到的,胜芳晚市就能买到。20年代,胜芳的花灯制作已出现了以工业化生产的铁丝为原材料,这就不足为奇了。胜芳人是有劳动智慧的,铁丝绑扎不易牢固,就有人发明了在铁丝上缠棉纸,再用棉纸捻蘸浆糊粘绑骨架,这样易操作,强度好,且铁丝出形容易,造型生动。这样极大地丰富了花灯的用材和题材,催生了胜芳的现代制灯业。到30、40年代,胜芳上规模花灯作坊多达40家,材料源自天津,产品销往天津,以天津为跳板,销往全国,甚至名扬海外。花灯给胜芳带来了效益,花灯更给胜芳博得了荣誉。许多胜芳花灯艺人走出了胜芳,在天津,从胜芳走出去的王继昌,人称“灯笼王”,与“风筝魏”、“泥人张”齐名,并称天津最著名三大民间艺人。

新材料的使用,新工艺的运用,促进了胜芳花灯制作的发展。胜芳花灯的品种越来越多了,胜芳灯会的看点也越来越多了,灯会越来越热闹。胜芳灯会的名气自然也越来越大了。#p#分页标题#e#

那时的灯会,老人们记忆最深的当属桥头的过街灯。过街灯一般有两根立柱,一道横梁,立柱和横梁均一尺半见方,高度丈余,宽度两丈许。骨架材料以红木为主,柱、梁做成多宝格状,镶嵌玻璃,玻璃上有彩绘图案。每层格均有一活动暗门,可以放入蜡烛,晚间流光溢彩。图案多以花鸟鱼虫、梅兰竹菊、传说故事为主,栩栩如生。有好事者将灯谜条幅挂柱上,引众人围观,不亦乐乎。横梁下挂各色什锦灯,更增加许多灯彩效果。

每年正月十六晚,胜芳人走百病必过四桥,过四桥必过桥头过街灯,土话叫“钻灯”,寓意一年平安走过四季。胜芳因灯出名,过街灯居百灯之首。现代胜芳灯会在国内有相当名气,胜芳的过街灯、牌楼灯最具特色,即源于此。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胜芳灯会

建国初期的胜芳元宵节灯会,与原先没有多大不同。只不过被认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花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胜芳花灯制作业作为一种副业,仍有很大的制作团队和销售市场。

蔡氏花灯创始人蔡万池,是继灯笼王之后,在胜芳最享盛名的巧匠之一。他扎制的花灯不但品种多样,而且做工精细,形体逼真。擅扎制鱼灯、虾灯、莲花灯、蟹灯等,尤以“鸭子托楼灯”最为著名。六十年代初,他受胜芳镇副业办公室委托,为我国春季广交会扎制了两条龙灯,受到国内外客商的称赞。蔡病故于六十年代末。

王树明,他是蔡万池先生的妹夫,也是蔡氏花灯的唯一传人,在胜芳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的“鸭子托楼灯”结构精致,造型活泼,形体逼真。“文革”期间因扎制花灯受到批斗后,便放弃了扎灯技艺。

刘公然,是和蔡万池同代的扎制花灯的巧匠,主要佳作是扎制鱼灯和蟹灯,在胜芳享有较高的声望,六十年代离世。

王艳芳,从16岁开始拜刘公然为师,过去以扎制花灯为业,每年要扎制4000盏鱼灯供天津中原公司销售。他扎制的鱼灯不但保留了刘氏鱼灯活头活尾的特点,并在鱼眼造型及用料方面有所创新。他言传身教,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很多人。

胜芳花灯还曾多次参加省、全国性的大型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影响很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胜芳过过春节。最引人注目的是各式各样的花灯。花灯扎制得十分精致,骨架用铁丝、竹篾或是苇子,先以纱线绑好它们的交叉点,之后再用毛边纸条缠绕通身,这样糊出来才干净漂亮。有的灯用彩纸糊,有的用玻璃纸,糊好后,再加以彩绘。有的灯工艺还要复杂一些,比如‘鸭子灯’,在玻璃纸上彩绘后,还得装上鸭翅和鸭掌,最后配上荷叶、荷花。人们打着它行走时,鸭翅膀一扇一扇的,鸭掌也在前后摆动,加上烛光的映衬,好看极了!另外,还有金鱼、虾蟹、十二生肖等许多种类的花灯。‘虾蟹灯’是虾须虾尾,八个蟹爪,两个大夹,生肖灯底下都带着轱辘,可以拉着玩。最简单也最便宜的是‘猪八戒头’灯,只用一根苇棍,将上面劈开半尺多长,做成前高后低的形状,把高的一面糊成‘猪头’,再加上两片大耳朵和一个大嘴巴,就齐活了。里面的机关很精巧,用中间的线一抻,嘴和耳朵就同时动,很讨小孩子喜欢。当年,它才卖五分钱。不过,还有一种一分钱都不用花的灯,也挺有意思。一些买不起花灯的孩子,把白菜掏空菜心,只留外面一层菜帮子,再用两个铁圈,一个将它捆住,一个托底,里面再放上一根蜡烛,美其名曰‘白菜灯’。别的花灯怕烘 (即全烧了),它却不怕。”以上这段文字,真实记录了当年的情形。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胜芳灯会

在 “文革”期间,大兴“破四旧立四新”,但胜芳人依旧不忘过灯节,这是老祖宗千百年留下来的传统。只是,那时候的花灯种类少了很多,大都是五星灯、方圆红灯、飞机灯、轮船灯……不过也有例外。某次灯节,镇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狮子滚绣球”模样的花灯,这花灯可真是不得了,引起了全镇的轰动,人们纷纷挤到灯前驻足观看。与此同时,这件事也传到了镇革委会领导那里,于是马上派人下去抓,结果找遍大街小巷,也没有找到那个所谓“四旧复辟回潮”的制灯人。#p#分页标题#e#

传统花灯制作在“地下”秘密进行,买灯、卖灯被视为“非法”交易,双方都跟做贼似的。尽管如此,也没挡住送灯的习俗。

灯节逛灯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不易更改。那个年代,哪怕人们用几节苇棍儿扎个方儿,用红色皱纹纸简单裱糊,配上蜡扦,点上小蜡,也要在灯节拿出来逛一逛,玩儿个痛快。有的孩子更简单,手提一个破茶缸子,里面点燃蜡烛,边跑边玩,嘴里还嚷嚷着“鸭子灯,一点就烘;小洋蜡,是干碗儿的”,言外之意,他的灯是最好的,省钱耐用不怕烘。那个年代,人们生活那么贫困,都能苦中寻乐,不改胜芳人的性情。

4.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胜芳灯会

改革开放后,政府倡导,花灯协会主办大型灯会,元宵灯会已成为胜芳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胜芳古镇最靓的风景。

(1)胜芳灯会的30年演变

进入80年代,改革春风吹遍神州,胜芳古镇又一次焕发了青春。党的富民政策推动了胜芳经济的快速繁荣,无水也能活胜芳。随着政治形势、生产方式、地域环境及城市建设的变化,胜芳灯会增添了新的灯演形式,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1980-1983年,胜芳的元宵灯节悄然发生了变化,花灯种类一年比一年多了,多年不见的特色传统花灯又有了,新材料、新工艺的现代花灯出现了,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眼球;花灯的形体一年比一年大了;打灯(土语,即提着灯逛)的人少了,看灯的人多了。胜芳的花灯艺人以从未有过的激情投入到花灯制作中,竞灯风气又回来了。手艺人谁的花灯出奇,谁的做工精美,宛然就成了古镇的明星,被津津乐道。当时的元宵夜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1983年,有人提议镇政府能否组织一下,办一个有规模、有组织的的灯会,确定灯位,沿街布展,这样就能分散人群,便于群众有序观灯,解决拥堵问题,同时给做灯者一个更好的展示机会。政府及时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做了周密的安排。当时政府对灯会任务进行了分工:在胜芳的县直单位、镇办企业、事业单位、各街村至少出一道灯,灯展期间由政府统一协调布展,集中管理。经酝酿、讨论、计划、实施,1984年元宵节,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胜芳元宵灯会首次如期举行了。

1984年胜芳元宵灯会,令胜芳人至今记忆犹新。

以逛灯为主演变成以赏灯为主,在胜芳的确是一件新鲜事。灯展中心位于中山街与新开路交口,正对当时的镇政府。悬于人头上的过街灯,街道两侧的大小座灯,构成一片多彩的世界,花灯的海洋。在政府二楼阳台放眼望去,满街人头攒动,观灯者不计其数。

1984年,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年画《胜芳花灯》获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三等奖,仅一幅年画,在那个年代,就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胜芳花灯。

1985-1992年,是胜芳灯会的总体进步上升期。

1985年,胜芳成为河北省第一个亿元镇。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幅提高,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每年人们对灯会的期望值很高,关注度很大。元宵节办灯会是胜芳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政府的主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每年灯会的结束就是来年灯会谋划的开始。那时胜芳工商业逐渐繁荣,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人们愿意出资办灯会,全民同乐。做灯户既能尽情展示自身的才艺,又能得到较丰厚的收益,创作热情高涨。那些年新灯好灯层出不穷,除供应胜芳灯展外,很多灯品销往各地。胜芳花灯名气大增,引来众多购灯者和参观学习者。

1986年灯会,主灯《孔雀开屏》,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堪称外打光类花灯典范。1987年灯会,胜芳镇中学制作了胜芳第一道机械传动的动态灯《蟠龙》。1989年灯会,主灯《工农并茂》,由东升工业集团出资制作,当时东升街集体企业搞得很出色。(1989年,胜芳东升街是河北省第一个亿元村)

1990年灯会,主灯《盼盼迎亚运》,卡通灯《米老鼠和唐老鸭》,声光动形色完美结合,开胜芳灯会之先。#p#分页标题#e#

1992年灯会,主灯《金猴迎春》,胜芳劳协出资监制。这道大型过街组灯构图完整,画面亮丽;孙悟空形象逼真,成30度角飞行7米,往返运动;水帘洞有潺潺的循环流水,变幻的彩灯照上去,波光闪闪。某记者赞道,在全国看过很多灯会,没见过这么好的。当时胜芳镇委书记王会平非常重视胜芳传统文化,支持胜芳民间工艺的发展,他鼓励做灯户,“胜芳有能人,做最好的花灯,让全国看看” 。

1993-20**年,是胜芳灯会的总体平缓维持期。

20**年胜芳元宵灯会,主灯《金猴闹春》实际上总体效果高于**年前《金猴迎春》,但反应远不如以前强烈。大众文化取向在变,审美情趣在变,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传统艺术的认同较父辈更有变化了。这次灯会是古镇区作为主展区的最后一届灯会。

20**年,胜芳元宵灯会布展迁至新区,布展空间大了,显得灯品小了,运作模式变了,很多群众难以接受,灯会效果平平。

2015-20**年,胜芳元宵灯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相对封闭到相对开放的转型期。

20**年胜芳元宵灯会,是新千年后一次比较成功的灯会。

20**年10月28日,XX市第二届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暨胜芳古镇一期恢复工程开城仪式在胜芳古镇举行。当晚,大型传统灯会18时亮灯。此次灯会布展包括胜芳古镇四街、四桥、一河沿,规模空前;展期35天,累计观灯者20余万人,创胜芳灯会历史记录。

2015、20**年胜芳元宵灯会,受经济形式影响,灯会规模与质量有所下降。

20**年胜芳元宵灯会,主展区:北环东路门饰2道、大型座灯24道;北环西路门饰2道、大型座灯16道,灯棚4道;凯顺南路牌坊2道、大型座灯14道,凯顺北路牌坊2道,展现水乡风情的造型景观330米,主灯《玉兔迎春》,主牌坊《兔年和谐门》。古镇展区:四桥整体布展,东桥仿古四方连拱,西桥五弧连拱,南桥红纱灯串,北桥灯棚满天星;中山街牌楼灯4道,灯棚4道,胜阳路牌楼灯4道,灯棚2道,永济路牌楼灯2道,灯棚2道,小楼街布满红纱灯,中心河河沿荷花灯150个。20**年灯节规模是空前的,观众数量是空前的,一展胜芳的盛世风采。

(2)现代胜芳灯会的创作团队

现代胜芳灯会得以连续成功举办,成功因素是源于多方面的。第一是历届政府领导班子的积极主导,每年都有政府领导直接参与到灯会的谋划、创意、监督实施中,他们是昝新农、马友良、张敬忠、王乃让、岳铁林、樊士増、董国富、王建行、靳志强、吴志国、张传胜等。第二是与胜芳有不解之缘的老领导、老干部、在外有较大影响的胜芳人,他们总是持续关注胜芳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不时为胜芳灯会出谋划策。第三是资金支持,最早的灯会由政府牵头,胜芳的县直单位、镇办企业、事业单位、各街村分别出资做灯,一包到底;而后胜芳个体工商业劳动者协会(简称劳协)成为最大的灯会资助方,劳协的资金来源于胜芳所有的工商户,一度劳协有专人负责,帮助政府策划灯会;随着胜芳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私营企业的飞速发展,近几年灯会资金主要来源于规模企业。第四是技术支持,胜芳不乏好的花灯艺人,好的制作工艺,好的运作模式。第五是社会的全员参与,盛世办灯会是民心所向。

最重要的是,千百年积累的民风民俗是胜芳灯会得以不断传承的最强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胜芳灯会的花灯制作者人数众多,比较出名的有杨氏父子杨春林、杨金柱,张氏父子张景兰、张宝珠,胡氏父子胡某某、胡连平,牛氏父子牛桐田、牛俊启,刘国玉、孙玉芳、王宝祥、李守纪、王孝田、霍仲江、王富强等。

传统花灯制作工艺复杂,产能低,效益差,很难与经济发展同步,很多花灯艺人渐渐退出了;传统花灯的生产方式以家庭作坊为主,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且地点分散,不易集中管理;时代在变,人的审美情趣在变,传统花灯越来越难与现代灯会对接。独具魅力的胜芳花灯技艺的传承也没能得到应有的扶持。胜芳做灯户在80年代有数十家,在90年代有十几家,20**年后仅存几家。胜芳云龙灯彩艺制中心20余年几经辉煌,几经坎坷,逐步完成了由家庭传统作坊式的生产向企业化和产业化生产过渡。该中心利用当地“民间艺术之乡”、“胜芳花灯”的品牌优势,组织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深入挖掘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适时地与现代科技结合,选择新材料,应用新技术,挖掘新题材,进行创新发展,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成批量的开发生产新式彩灯,已经进入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初级阶段。该中心的战略定位是:深挖底蕴,致力传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立足胜芳,服务乡里;走出胜芳,再创辉煌。近几年,外来花灯企业对胜芳灯会的渗入较大。#p#分页标题#e#

现今的胜芳灯会运作机制,基本是政府主导,确立思路;文化主管部门主办,花灯协会承办,提供灯展方案;花灯企业制造,知名企业出资;灯会期间各职能部门协调联动,为灯会保驾护航。

六、胜芳灯会的传承

家庭作坊,自产自销;胜芳花灯工艺过去以家族式传承为主,多数为子承父业。但是胜芳的花灯艺人并不保守,既传男,也传女,舅舅传外甥,朋友传朋友。所以说胜芳花灯的传承,也是一种集体传承。胜芳花灯艺人英才辈出,近代最出名的花灯艺人出自胜芳王家。

天津近代脱颖而出的王继昌,人称“灯笼王”,祖籍河北胜芳,其外祖父和父亲王玉树都是胜芳有名的扎灯巧匠。王继昌制作的灯笼精细美观,题材多是仿生动物如鸡、鸭、鱼、兔、象、虎等,造型生动、活泼,惹人喜爱。不仅平民百姓争相购买,许多商号、店铺也都找他订制各种造型的灯笼,用以装饰门脸儿。“灯笼王”是天津三大民间艺人之一,现已有第四代传人。

过去胜芳花灯艺人大致分三种,一是扎纸活出身,年前做灯正月卖,二是瓦木工淡季为了生计、有一定手艺的务农人农闲时做一些花灯小卖,三是部分有美术基础的文化人做灯自娱自乐、馈赠亲友。

七、现代胜芳灯会的文化价值

(一)现代胜芳灯会的地方特色

胜芳人30年不懈努力,铸造“胜芳灯会”这一知名品牌。直至今日,胜芳花灯出名,因他较好的保留了传统的原汁原味,无不带有北方水乡的风情;胜芳灯会出名,得益于他无论怎样变化,也离不开胜芳的根,独具地方特色,与其他地方灯会有质的不同。简单概括胜芳灯会特色,仅32字,“两条主线,特色分明;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灯品繁多,兼收并蓄;规模宏大,注重效益”。

1、两条主线 特色分明

每届灯会都有比较鲜明的主题,主题的确立总是依据历史的主线和时代的主线二者最好的叠加。胜芳人习惯做生肖灯,老百姓经常的话题就有明年是什么年,该做什么灯……这是多少年留下来的传统,你若更改,他不会认同。比如20**年灯会,有近三成座灯与奥运有关。20**年灯会的主题是“五虎闹春,红红火火”,20**年金融危机,20**年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很大的冲击,人们期盼着能在虎年大显身手,红红火火干大事,红红火火过日子。20**年主题灯名即为“五虎闹春”,一座虎山上,五只形态各异的老虎动静相宜,虎虎生威。主展区灯彩基调以红为主,红红火火。20**年灯会的主题是“玉兔迎春,和谐繁荣”,灯组委在创意阶段,在“和”字上下足了功夫,推出吉祥系列12道组灯,这12道灯造型、寓意均与“和合”有关,配以解说词,普及传统和文化,倡导社会新和谐。

2、政府主导 民间参与

纵观中国灯彩发展史,灯彩由皇宫始,到州县,后散入民间。即使民间办灯,无不遵从官方意志。盛世办灯会,官方的意志是重要因素。历史上全国各地有许多著名的灯会,大部分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横观当今的各地灯会,有的是有传统的,有的是后来引进的,既有传统,又能延续的灯会为数不多。

胜芳灯会自1984年至今成曲线上升趋势得到发展,这与民心所向、官方与民间的很好磨合是分不开的。历届镇政府举办灯会的态度基本上是积极的,民间参与的程度也很高。每到灯节,政府机关、各职能部门,都投入很多的精力为灯会运作;胜芳所有的单位、工商户,特别是知名企业,都为胜芳灯会出过资,出过力;胜芳民众有很多人为灯会献言献策,提出意见;胜芳做灯户大都不计个人得失,为灯会效果不懈努力。

3、灯品繁多 兼收并蓄

传统胜芳花灯种类繁多,大多是孩子的玩物灯,但形体小,材料单一。1984年至1990年,为满足灯展的需要,民间花灯艺人对传统花灯进行了大胆的改进。选材上,仍以传统题材为主,多反映水乡景、物,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同时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比如各单位出资做灯,很多单位要求制作者考虑单位的行业特色,甚至有单位把行业标志以花灯的形式表现出来。用材上,传统材料已不能满足现代灯会的要求,随着灯体的不断做大,金属材料的骨架焊接逐渐取代了竹苇材料的绑扎。灯彩效果上,出现了外打光的花灯,这种花灯不用考虑骨架复杂影响灯彩效果,外饰面多彩画,造型上比较丰富,但最初遭到老艺人的强烈反对。传统工艺强调的是造型的简约与生动,必须用内打光,看的是灯彩的味儿。#p#分页标题#e#

1987年元宵灯会,胜芳出现了机械传动的动态灯;1990年灯会,出现了声光动的卡通灯;1992年,出现了使用集成线路的光控灯。20**年,胜芳灯会主展区改在北环路与凯顺路,大型灯、巨型灯应运而生。天津、杨柳青的大型平面造型灯逐渐引进胜芳。20**年,原产淄博的人物灯在胜芳展出了。

胜芳政府有关领导和花灯协会主要成员多次外出观看外地灯会,学习借鉴好的造型,好的工艺,好的灯会运作模式。如今的胜芳灯会,运作周期越来越短,现代成分越来越多,花灯的地方味儿越来越淡,令人担忧。

4、规模宏大 注重效益

除国内一、二线大城市外,胜芳灯会较各地灯会相比,规模算大的。1984-20**年,胜芳灯会在古镇区举行。布展街道总长800米,因灯多道窄,花灯布展充分利用空间,大体分座灯和牌楼灯、过街灯两种。胜芳的牌楼灯和过街灯在国内花灯制作业中独树一帜,非常出名。20**年,胜芳灯会从古镇迁出,灯会在北环路和凯顺路成十字交叉布展,布展街道总长1500米。20**年胜芳元宵灯会,包括北环凯顺主展区和胜芳国际家居博览城分展区、胜芳商业中心广场分展区。

20**年始,胜芳元宵灯会在古镇区和新区同时举行至今。

每年的灯会举办,给商家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给冠名企业带来了品牌效益,推动了当地制灯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以灯为媒,弘扬传统年节文化,提升胜芳综合影响力,愉悦大众,广交宾朋,诸多社会效益是无法用数字来统计的。

(二)现代胜芳灯会的社会价值

每年一度的胜芳元宵灯会,承载着古镇千年历史民俗文化的积淀,承载着胜芳人创造美好的期盼,承载着胜芳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亲情观和幸福观。

每年元宵节,无论胜芳人还是胜芳周边群众、远道宾朋,一起看花会、赏花灯、逛市场、推产品、觅商机。企业将广告印在花灯上,高高悬挂借以扬名,众多店铺夜不闭户,一系列丰盛的民俗大餐引来周边群众及国内外各界人士,有力地拉动了当地商业经济,扩大了胜芳的知名度,胜芳富中求乐、乐中求财的民俗文化特质也从中得以很好地传承。

80年代后期开始,胜芳镇每年都利用这一独特元宵灯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盛会来临,胜芳广邀党、政、军、工、商、侨等各界人士来胜芳观灯赏会,洽谈商贸。镇政府存档显示,1995年以来,每年胜芳元宵灯会期间,商贸合同金额均在1.5亿元以上,而20**年以来则平均稳定在3亿元左右。为打造“经济强镇、文化名城”作出贡献。

1987年农历正月十六晚七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曾详细报道了胜芳灯会盛况。此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北日报》、《瞭望》杂志、《红旗》杂志、《半月谈》等多家媒体,都用专版报道了胜芳花灯的情况。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曾制作过一期《祖国新貌》,专门介绍胜芳灯会;八一电影制片厂也曾在胜芳元宵灯会期间来胜芳采编,存了不少影音资料。

20**年以后,更多的国内各种媒体记者每年元宵节都到胜芳,数不胜数;民俗专家学者、文化部门领导也有许多人来胜芳考察、调研、指导,他们为提升胜芳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起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20**年,正月十五,胜芳灯会又一次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月十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胜芳灯会进行了长篇报道。胜芳灯会再一次名扬全国。

(三) 胜芳灯会的文化内涵

元宵灯节是中国城乡普遍重视的民俗大节, 过了十五才算过完年,这好像已经是胜芳不成文的习俗。 元宵节就这样承上启下,处于特殊的时间段,月圆人团圆,节后踏上新起点。因此,元宵节的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便显得弥足珍贵。

元宵灯会的举办,为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朋友相聚提供了上佳的去处,成为和谐亲情、密切友情的平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元宵节,是承载中国传统年节文化的特色载体,其核心价值是中国人的“亲情观”和“幸福观”。#p#分页标题#e#

随着胜芳经济建设的不断提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传统民俗活动逐渐被其他现代娱乐方式取代,而大力开展的元宵灯会,不失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地方文化内涵的良好载体。

每年一度的胜芳元宵灯会,充分展示了胜芳人民的才能智慧和创造精神。它丰富活跃了当地人民的春节文化生活,深受群众的喜爱。花会和灯会算得上是胜芳人“富中求乐,乐中求财”的文化心理特点的最好注解。

20**年,胜芳灯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年,胜芳镇被正式命名为河北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这是对胜芳民俗文化传承的肯定,也是对胜芳民俗文化发展的推动。

结 语

一支奇葩得以茁壮成长,先要有优质的种子,肥沃的土壤,还要有适合生存的气候条件。要想进一步繁衍、改良,更需要有人精心地劳作、呵护。胜芳灯会因运而生,因质而存,因时而名,得益于这一方土,这一方人,这一片天。

没有传承,何谈发展?没有发展,又怎能继续传承?传统遭遇现代,既有荣耀,也有尴尬。胜芳灯会能走多远?能否越走越好?不是一个人、一群人的思考,也不仅是一代人的思考。

调查中的几个问题:

1、胜芳自有史以来,基本属镇级建制,属县级建制的时段少,时间短,故历史留存文字少,传说多。诸多问题调查取证难度很大,引经据典很难做到。

2、胜芳灯会的形成与发展,相当长的时期纯属原生态,最强有力的支撑是胜芳特定的民风民俗,而不是某个组织。真正意义的灯会,始自1984年胜芳镇人民政府组织的元宵灯会。

3、扎灯行业季节性很强,始终未成为胜芳的主流行业;扎灯艺人收入偏低,很多人被迫改行,家族传承难以为继;这些家庭文化层次较低,传承技艺仅凭心传口授,几无文字记载。现有扎灯艺人传承不过四代。

4、胜芳年轻人对灯会的认同是普遍的,但极少有人愿意学习扎灯这门传统技艺,传承危机是最大的问题。

5、关于元宵节神灯、鬼灯、人灯的传说,查阅全国数十地的民俗文章,说法不尽相同,即使在胜芳,神灯、鬼灯、人灯究竟对应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哪一天,也有不同说法。多方考察胜芳民间信仰,民俗习惯,节庆活动,得出十四神灯、十五鬼灯、十六人灯的结论,有待进一步考证。

6、调查时间过长,调查对象过多,难以一一记载,也曾参阅他人一些文章,在此一并感谢;许多说法并不代表作者观点;本文如有讹误,请专家批评指正。

分享: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